close


鬥魚的繁殖是飼養鬥魚過程中非常有趣的一環,很多新手因為繁殖的失敗而對鬥魚失去信心,卵生的鬥魚不若孔雀或其他卵胎生魚種一般好繁殖。

1.設缸:
首先我們必須挑選一個適當大小的魚缸,一尺至一尺半較為合適,水量夠大同時可做為將來育成小魚的環境,並且要注意放置的位置(避免容易嚇到缸中的魚,例如人來人往的地方),如果種魚是屬於較神經質的,可以用報紙把缸子圍起來 。

2.水位及放置物品:
魚缸內的水位約10~15公分高,接下來可以準備一個切半的的保麗龍杯(裝燒仙草那種)或是一些浮萍,漂浮不易腐爛的葉子(ex:乾燥的欖仁葉)作為公魚築泡巢的場所(杯子剪開的面放在水面),目的是為了使公魚的泡巢結構不易散開。再放入一些陰性水草(如水蘊草 墨絲之類的),除了吸收水中的硝酸鹽外還可以提供母魚躲避的地方。

3.水溫及水質的控制:
夏天不需加溫,冬天或不穩定的天氣可使用加溫棒,因為水溫的高低會影響鬥魚的交配興致,約27℃~29℃的水溫較適合鬥魚的繁殖。
繁殖缸的水質很重要,在對魚期間投餵量要小心控制,以免水質惡化,引起種魚生病或日後卵及小魚苗的死亡。

4.挑選種魚:
對於種魚的挑選,公魚最好是4~6個月大、身體強健魚隻(太老的魚其精子品質及數量會降低卵授精的機率),母魚腹部有抱卵(沒餵飼料時腹部後方有些微膨脹)。
公魚和母魚的體型不要相差太多,以免公魚反被兇惡的母魚追咬,個人習慣挑選的母魚大小約是含尾鰭的長度與公魚身體長度相當。

5.對魚:
挑好種魚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開始進行配對。首先,先將公魚放入之前準備好的繁殖缸,主要是先讓公魚習慣環境,之後在照顧授精卵及剛孵化的幼魚時較不易因受到驚嚇而把幼魚給吃了。
同時間,可讓公魚母魚對看(所謂的”對魚”),觀察母魚是否己發情,身上是否有俗稱的”姻緣斑”出現(淺色系魚隻較不易觀察出來),另外,觀察公魚是否已經築好泡巢。
對魚,快則二天,或三四天不等。也可同時在缸中放入一個透明的膠杯,再把母魚放入其中,你會看到公魚用身體及尾鰭拍打膠杯,母魚在杯內急促的上下游動,畫面相當有趣,這樣做的目的也是促使公魚儘速築好泡巢,健康發情的公魚半天內就可築好一個完整的泡巢,接下來就可將已發情的母魚放出。

6. 放入母魚後,公魚會有向母魚追咬、展示的勾引行為,在此過程母魚勢必會受傷,千萬不要因為不忍心而將母魚撈出,因為這是鬥魚在交配過程中的一種行為,動物學家將此行為解釋為母魚為確保後代有優異的”鬥”性,在被公魚追咬後才願意與公魚交配,換句話說,不夠凶狠的公魚反而會遭到母魚的拒絕。
當然,若是母魚被咬的很慘而遲遲未交配產卵,就要趕緊將母魚撈出療傷,換另一條母魚由對魚開始重新再試一次。我的經驗是母魚的鰭被咬無所謂,不要咬到身體明顯見肉或出血。在母魚被追咬後(通常2~3天,快的話不用半小時),母魚即會和公魚進行交配。一般而言,發情的母魚也會主動游至泡巢下擺動身體等待公魚

7.交配時,公魚會用身體呈”U”形纏繞著母魚,兩者的生殖孔可藉由此姿勢相互接近,並同時分別排放卵和精子,在精卵排出的那一瞬間就結合成為受精卵,之後卵會往下沉,公魚會放開母魚去將卵銜到泡巢中(此時母魚呈現暫時性昏迷狀態),大多數的母魚醒來後會幫忙撿卵,千萬不要誤以為母魚是在吃蛋而去中斷他們交尾的過程。
當公魚將卵安置好後,會進行下一次交尾,此過程會不斷重複數次直到母魚將卵全數產出,一般正常的情況可產出100~200顆卵,抱卵量大的母魚也有機會產出 300~400顆卵!!交配時間約2~3小時,一見公魚開始驅趕母魚,不讓她接近泡巢時就可把母魚撈出來了,讓公魚獨自顧卵至孵化。一般孵化成幼魚夏天溫高時大約為36小時,溫度較低時可能會延長至48小時。公魚於顧卵期間毋須餵食,以免引發公魚食慾順便將卵吃了。

8.產後工作:
母魚若有受傷要在水中加入些許細菌性用藥〈例如:黃藥〉,以免引起傷口感染。並記得給母魚補一補,坐坐月子,吃好一點。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3hde6d2FQU6Wclh3VJkthMY-/article?mid=5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erry 的頭像
    Sherry

    雪莉羊 の 雜記本

    Sh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